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自身的成長與提升,是孩子茁壯成長的重要基石。學校作為教育體系中覆蓋面最廣、最直接高效的教育教學專門機構,在應對家庭教育與孩子心理養成教育面臨的諸多難題時,有著天然的責任與獨特的優勢。2月24日,在市政協十四屆四次會議上,太原市政協常委、九三學社太原市委會副主委、太原市魯藝中學創始人崔曉青建議,以學校為牽引,構建新時代家庭教育與學生心理養成新模式。
崔曉青建議,一是學校定期開展分段家庭教育指導。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制定系統的家庭教育指導計劃。定期舉辦不同年齡段的家長培訓,邀請教育專家、心理學專業人士講解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發育規律和心理特征,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發育和心理特點。可以利用學校文藝匯演、運動會以及重要節日等契機,精心策劃親子活動,拓展成長空間,促進溝通互動,增強親子關系,提高幸福鏈接。
二是邀請家長深度參與學校活動。在每月的班會中,精心設置家長分享環節,可以由家長講述生活規則背后的故事,讓孩子明白規則并非束縛,而是保障生活有序和諧的必須;也可以請在不同領域獲得成功的家長分享各自的奮斗歷程,從創業的艱辛到成功的喜悅,從挫折中的堅持到心靈的蛻變,讓孩子近距離感受人生的價值與生活的美好。同時,學校可定期聘請心理學、語言溝通等方面的專家,開展家長語言魅力與危機處理專題講座。通過模擬沖突場景,指導家長如何運用語言藝術和溝通技巧化解矛盾,提升家長的應激處理能力,為孩子營造和諧健康的家庭氛圍。
三是組織師生減壓賦能活動。學校定期開展師生減壓賦能活動、心理健康拓展訓練,通過團隊合作游戲、心理輔導講座等形式,引導師生釋放壓力、提升認知水平和幸福感受能力。常態化開展教師沙龍,邀請知名教育專家、學者為教師賦能,分享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增強教師的執業能力。在此基礎上,組織教師與家長共同參與專題研討活動,探討日常小事件背后的教育問題,通過共同分析討論,因材施教制定個性化的預防和解決措施,加強家校合作,為孩子營造安全、和諧的成長環境,實現家校教育方式的契合、教育目標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