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增加,老年人的生理機能衰退,觀察、判斷和反應能力下降,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受傷甚至致死的幾率較高。老年人出行所面臨的一系列安全問題,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太原晚報》3月20日)
老年人出行安全問題凸顯,視覺捕捉移動物體的敏銳度降低、突發狀況下的決策速度放緩、肢體反應的敏捷性減弱,導致老年人在復雜的交通環境中應對能力不足。部分老年人的交通安全意識淡薄,一些道路參與者的文明意識不夠,不能主動禮讓老年人。有的交通設施在設計和管理上,未能充分考慮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也增加了他們的出行風險。
確保“銀發族”出行安全,需要社會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交管部門應發揮主導作用,可以通過講座、體驗等多種形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老年人講解交通規則和安全常識,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交警應加強對交通違法行為的監管力度,及時糾正和教育涉及老年人的交通違規行為,引導大家養成文明出行的習慣。應優化改造交通設施,比如在大型路口增設“二次過街安全島”,推廣低地板公交車,嘗試智能斑馬系統等,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出行環境。
子女應關注父母的出行需求,為他們選擇合適的出行方式,提醒注意交通安全。如果老年人駕駛機動車出行,要確保其身體狀況和技能水平符合駕駛要求,并定期檢查車輛的安全性能。同時,子女陪伴父母出行也是一種關愛和保障,在出行過程中可以給予必要的幫助和指導。
確保老年人安全出行既要靠科技助力,也要靠服務暖心,更要靠全民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