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礎掌握DeepSeek》《這就是DeepSeek》《DeepSeek使用操作指南》《高效玩轉DeepSeek》……3月30日,記者在新華書店、得一文化廣場等處看到,一些與DeepSeek相關的應用類圖書被擺在了醒目的位置,許多讀者翻看、學習、購買。(《太原晚報》3月31日)
現象級的科技產品出現,自然引發跟風熱潮,當其使用門檻低且免費時,更會加劇這股熱潮。從加深了解,到掌握一定的方法論,就像看產品說明書一樣必要,雖然學習的方法不一定是買書。
DeepSeek的橫空出世,憑借其強大的智能搜索和分析技術,為各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同樣的工具,使用者不同,效果也差異巨大:一方面,我們能不能在充分認知其價值的基礎上去使用很重要,如果僅是將其當作加強版的搜索引擎,就難免大材小用,倘若如新聞中報道的將其作為預測彩票號碼的神器,則說明根本沒入門;另一方面,作為普通人,尤其要掌握使用方法與技巧,讓自己從工具使用者完成到智能協作者的轉變。簡言之,讓大模型知道你想干什么,指導其為用戶提供精準且有質量的服務。譬如,不同的人使用同樣的材料生成一篇文章,質量一定大不相同。
人工智能大模型從實驗室下沉為全民工具,帶來了效率革命,伴生學習焦慮。事實上,人們早已陷入“知識過剩而方法貧瘠”的陷阱,如同短視頻平臺也可以作為學習工具一樣,如何高效使用是長久的命題。以人們經常遇到的使用場景為例,AI平臺大有可為,如自動生成會議紀要、梳理文件和書籍的結構主旨、圍繞過往試卷編寫錯題鞏固卷等,不僅現在就能做到,而且日漸成為數字時代每個人都應具備的基礎生存技能。普通人需要學習的,正是如何讓平臺為自身提供量身定制式的服務,與其大而化之地去看書,不如多一些實踐應用,在磨合中圍繞需求來提升適配性。
誰的“數字競爭力”越強,誰就如有神助,將個人價值“指數型放大”,從而更能駕馭復雜的任務要求,開拓出屬于自己的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