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3月27日,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同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發(fā)布了50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9項標準修改單。其中,預包裝食品標簽標準明確提出,不允許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語對食品配料進行特別強調(diào)。這一新標準引發(fā)網(wǎng)友熱議。
當“零添加”退場,我們該如何挑選健康食品?與其被營銷話術(shù)牽著走,不如學會看食品標簽——配料表和營養(yǎng)成分表才是食品真正的“身份證”。
花了高價錢,買了“0添加”,誰知“0添加”,居然是商標!這樣的坑,您踩中過嗎?
在許多人樸素的認知里,“零添加”“不添加”是“更天然”“更健康”的代名詞,不少消費者愿意為此支付更高的價格。但是細細一想,所謂的“零添加”具體指不添加什么呢?
在現(xiàn)實中,許多標榜“零添加”的食品,暗藏不少玄機:某款果汁宣稱“不添加蔗糖”,但水果中天然含有果糖、葡萄糖等糖分,總含糖量甚至可能高于普通飲料;某款面包標榜“無防腐劑”,實際上是靠高鹽高糖實現(xiàn)防腐,對健康的風險反而可能更大;某款牛奶突出標注“零防腐劑”,其實牛奶產(chǎn)品本就禁止添加食品防腐劑,如此宣傳相當于炮制虛假賣點……“零添加”具體指啥,最終解釋權(quán)都在商家。這樣的文字游戲不僅極易誤導消費選擇,還污名化了食品添加劑,催生“沒有添加劑=更安全”的認知誤區(qū),讓食品行業(yè)陷入“偽健康”的惡性競爭。
此次食品安全新國標出臺,禁止預包裝食品使用“零添加”“不添加”,可謂正逢其時。及時打碎“零添加”的虛假健康濾鏡,有助于讓消費者正確了解食品標簽信息,更科學、更自主地選擇食品。
實際上,無論是從科學角度,還是從現(xiàn)實角度看,“零添加”都不嚴謹,也經(jīng)不起推敲——即使宣稱的“零添加”表述真實,也只是對生產(chǎn)過程的描述,與最終產(chǎn)品中配料或成分的含量并不完全等同。況且,真的“零添加”食品未必更安全——有的“零添加”食品由于缺乏防腐劑,微生物污染風險更高,反而增加了食品安全風險。
有人問了,為啥預包裝食品要添加食品添加劑?
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現(xiàn)代食品工業(yè),這已是食品業(yè)界的共識。對大多數(shù)加工食品來說,如果不加入適量的食品添加劑,幾乎無法生產(chǎn)。使用食品添加劑只要合法合規(guī),可以保障食品安全、提升食品品質(zhì)。例如,防腐劑能防止食品腐敗變質(zhì),延長保質(zhì)期;抗氧化劑可防止油脂酸敗,保持食品風味;增稠劑能讓酸奶、果醬等有合適的質(zhì)地;甜味劑可在減少蔗糖使用的同時滿足甜味需求;營養(yǎng)強化劑可彌補食品在正常加工、儲存時造成的營養(yǎng)素損失……可以說,食品添加劑已成為改善食品品質(zhì)、增加色香味的必要手段,幫助各地的美食走上千家萬戶的餐桌。
還有人擔心,食品添加劑到底有沒有毒性?長期吃含食品添加劑的食品安全嗎?
對此,早有專家介紹,我國開展食品添加劑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工作時,已經(jīng)考慮不同年齡、地區(qū)、性別的人群一天吃多種食品且長期食用的情況;在食品添加劑安全性評價的毒理學方面也考慮了“長期”的問題,這里的“長期”是以“終生”“每天”的長度和強度來衡量,作為制定標準的科學依據(jù),因此只要按標準使用,就是安全的。
當“零添加”退場,我們該如何挑選健康食品?與其被營銷話術(shù)牽著走,不如學會看食品標簽——配料表和營養(yǎng)成分表才是食品真正的“身份證”。作為消費者,我們也要學會做“聰明的買家”,購物時多掃一眼致敏物質(zhì)提示,多算一算營養(yǎng)成分表中的糖鹽含量,就能輕松解讀出食物的健康密碼。
當食品標簽回歸事實陳述,當添加劑不再被污名化,當每個消費者都能讀懂標簽背后的科學密碼,我們離“吃得安心”的目標就更近了一步,您說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