癱瘓老人需要每日更換臟被褥;空巢老人日常采購成難題;孤寡居民家中臟亂不堪……城市的褶皺處,總有些困境中的老人,需要大家幫助。社區網格員們以“銀齡守護行動”為紐帶,用日復一日的敲門聲,為這些黯淡的生命注入光亮。
破曉時分的身影
迎新北二巷50號院74歲的胡奶奶因癱瘓失去自理能力多年,幾乎不能自主行動和表達,形同植物人。女兒患有精神疾病無力照料,兒子靠打工維持生計。3月中旬,這個家庭最后的“頂梁柱”意外摔傷住院,新華社區網格員郝志紅當即接下照護老人的重任。
那段時間的每天清晨,郝志紅都會準時出現在胡奶奶家,先清理、清洗沾滿排泄物的秋衣秋褲,再用熱毛巾為老人擦身。臟亂的床單、結痂的皮膚、僵硬的關節,這些常人避之不及的瑣碎,是她主動面對的日常。趕在上班前,她把熬好的粥喂進老人嘴里;午休時匆匆折返,將洗凈的衣物晾在陽臺;下班后又拎著菜上門,給老人翻身按摩。最艱難的是,有幾天郝志紅的孩子急需輔導功課,她不得不在家和胡奶奶家之間來回奔波,深夜還要出門……鄰居們都忍不住感慨:這十幾天,網格員忙碌辛勞的身影從未缺席,親生兒女也不過如此了。
車輪上的親情
府東街18號院3號樓里,九旬老夫婦張爺爺和李奶奶是生活難以自理的住戶。子女不在身邊,兩人腿腳不便,出門需要輪椅,下樓采購成了難題。半年前,紅溝路西社區網格員高芳第一次入戶時,發現家里只有殘羹冷炙,急需補充各類食品和生活用品,她從此成了這個家的“編外成員”。
每周兩次的采購清單寫滿便簽:降壓藥、白菜、衛生紙……高芳的電動自行車筐里永遠裝著老夫婦的急需品。扛著米面油爬樓后,她總會順手帶走門口的垃圾;打掃完廚房油污,總要陪老人嘮半小時家常。得知老人想念兒孫,她用手機架起“親情熱線”,讓屏幕那頭的子女看到父母吃著熱乎飯、穿著干凈衣服的模樣。老人愛看新聞卻不會用智能手機,她便把隨身攜帶報刊上的新聞念出聲,老兩口聽得津津有味,三人不時就某個話題討論。現在,高芳的腳步聲成了最讓老人安心的“門鈴”。
從掃帚到心門的叩擊
家住勝利橋小區24號樓2單元的韓奶奶,丈夫、女兒均已去世,近年來因病常年臥床。數月前,勝利橋社區網格員閆高慧發現了這一情況。
走進韓奶奶家,閆高慧發現屋里臟亂,垃圾堆積。她卷起袖子,抓起掃帚就干了起來。污穢的衛生間、發霉的被褥、散落的塑料袋,閆高慧不嫌臟不嫌累,一干就是3個小時,直到家里漸漸整潔。此后每月兩次的清掃雷打不動:擦洗結滿污垢的馬桶、刷掉地板上的陳年油漬、把攢了半年的臟衣服分批洗凈。但比環境改造更難的是打開老人的心結。她坐在床邊聽韓奶奶反復講述丈夫、女兒生前的故事,攙著她在樓道里一步步挪動,過節時帶著炒菜、餃子來陪她看電視。當家里飄出久違的飯菜香時,老人的臉上終于綻放出久違的笑容。
記者采訪了解到,在我市不少社區,網格員與老人結對幫扶的感人事跡比比皆是。網格員們兜里揣著幫扶對象的病歷本,手機里存著用藥提醒,微信步數記錄著他們穿梭樓宇的軌跡。當老齡化社會與快節奏生活激烈碰撞,正是這些堅守者,用沾著菜漬的圍裙、磨破邊的筆記本、浸透汗水的紅馬甲,為“老有所依”寫下最溫暖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