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至20日,一場AI智能機器人科普展在晉陽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并州新聞”客戶端4月20日)
從會做漢堡的“家務能手”到對弈“最強大腦”,再到三分鐘完成體質檢測的中醫機器人,這場展覽不僅展現了科技創新的硬核實力,更揭示了科技的核心價值不在于炫技,而在于精準對接民生需求、化解現實痛點。
科技服務生活的前提,是真正理解人需要什么。展會上,機器人“旺達”引發人們的關注,其憑借靈活的雙臂與智能系統完成洗衣、清潔等家務,甚至能夾起豆腐而不破損。這類技術突破的意義不僅在于機械性能的優越,更在于其切中了家庭勞動負擔過重的社會痛點。當下,老齡化加劇、雙職工家庭普遍、慢性病管理需求攀升,科技研發需瞄準生活場景。以真實需求為研發起點,技術才能真正融入生活,成為解決問題的“鑰匙”。
科技服務生活的另一關鍵,在于讓創新成果“飛入尋常百姓家”。當前,高端機器人多限于展覽或富裕家庭,技術紅利尚未覆蓋弱勢群體。改變這一現狀,需多方合力,可通過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降低服務型機器人進入家庭、社區、醫療機構的成本。企業需細化產品定位,既開發高端產品保持技術前沿,也推出基礎版滿足大眾剛需。唯有打破技術與普通人之間的經濟、認知壁壘,才能讓科技真正成為普惠公共品。
科技發展的終極意義,始終在于讓每個個體生活得更從容、更有尊嚴。堅持“以人為本”的初心,科技更好服務生活的愿景也就離百姓更近了。
(責編:張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