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太原新聞網 >> 太原新聞

興華街道基層治理從“小事”做起

來源:太原日報 作者:記者 王勇 2025年04月29日 07:18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近年來,萬柏林區興華街道聚焦民生保障、社會治理和社會服務,在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上持之以恒、一以貫之,用心用情辦好群眾心頭事,努力書寫基層治理民生答卷。

  黨群聯動解決“急難愁盼”

  在興華街道濱河社區,一對年過八旬的老夫妻生活難以自理,無人陪伴照料。得知情況后,社區立即與駐地單位——市文旅局取得聯系,經過篩選,雙方合力為老人找到了適宜的養老院。今年元旦假期,市文旅局在職黨員來到養老院看望老人,不僅送去慰問品,還為老人帶去了暖心的文藝節目。

  社區與駐地單位聯動服務居民,源于“望景路市直單位聯學聯建”機制的建立。濱河社區與駐地單位通過組織聯建、服務聯抓,形成了黨建共建、黨群聯動合力,共同寫下一個個服務居民的暖心故事。

  在濱體社區,黨群聯動在服務居民中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社區黨委根據居民需求招募“能人”,吸納了20余名具有一技之長、樂于奉獻的居民。為住戶更換紗窗、為學生輔導作業、為老人理發……通過“居民服務居民”,類似的事情,不出小區就能解決。

  一樁樁服務居民的小事,都是在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近年來,興華街道通過構建“黨建+紅色物管會”“黨建聯盟”等方式,不斷完善黨群聯動機制。

  在機制的推動下,海唐居業100城小區、彭西二巷10號院組建物管會服務居民;海爾小區打造“鄰里之家”服務居民;千峰北路社區在各小區設置“微心愿箱”,滿足居民小心愿……在興華街道,黨群聯動服務居民的方式不斷拓展。

  共建共治提升生活品質

  老舊小區改造、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兩項工作事關民生,對于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和完善城市功能有著重要意義,興華街道將此作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受益于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彭西四巷泰安小區2號院煥然一新。最近,小區正在開展綠化收尾工作,并且對車棚雜物進行徹底清理,消除安全隱患。令居民驚喜的是,小區還鋪設了塑膠步道,為居民生活增添了更多色彩。

  老舊小區改造的前提是精準對接居民需求,為此,街道和社區工作人員廣泛征求居民意見建議,制定“一小區一方案”計劃。改造后,街道探索建立小區共建共治管理機制,引導小區成立物管會。同時,建立定期巡查、考核評價制度,對物業服務質量進行監督,確保居民享受小區改造帶來的便利。

  在老舊小區加裝電梯過程中,針對居民提出的不了解政策等問題,街道組織社區工作人員、志愿者成立宣傳小組,為居民解讀補貼政策、建設流程、維護管理等內容。同時,邀請已成功加裝電梯的小區居民分享經驗,消除居民疑慮。

  安裝電梯如處理不善,常常會導致居民產生矛盾。為此,興華街道建立了“街道—社區—小區”三級共建共治協商調解機制,成功化解了多起由采光、噪聲、費用分攤等問題產生的居民矛盾,努力把好事辦好。

  目前,興華街道已完成老舊小區改造49個,加裝電梯26部。一個個基礎設施完善、環境整潔優美的小區出現在居民身邊,隨之而來的是生活品質的提升。

  創新方式精準服務民生

  居民梁師傅患有肝硬化及糖尿病,喪失了勞動能力,需要長期治療。社區工作人員不僅幫其辦理了低保,還申請了臨時救助。“社區對我的幫助很大,真的是雪中送炭。”收到救助金時,梁師傅動情地說。

  興華街道不斷細化社會救助工作措施,做到應保盡保。今年以來,累計為42戶低保戶發放低保金近22萬元,為41名困難殘疾人辦理了生活補貼,為21人辦理了臨時救助。

  在精準兜底困難群眾生活的基礎上,興華街道創新服務民生方式。在濱汾苑社區,愛心助老團隊推出了“雙色心牌”關愛機制,當居民亮出紅色愛心牌時,代表狀態良好;當亮出黃色愛心牌時,意味著可能遭遇困難,團隊會立即派人上門提供幫助。

  興華街道將“一老一小”作為服務重點,打造了35支文體娛樂隊伍,滿足老年群體多樣化精神需求。此外,對于困境兒童、留守兒童,該街道安排專人為他們聯系特殊教育學校,幫其準備入學材料;同時,邀請孩子們參加各類公益活動,讓他們學習新知識、結識新朋友。

  一項項暖心舉措帶來了服務民生的溫度。接下來,興華街道將立足兜底線、提質效、建機制,繼續辦好一件件讓群眾可感可及的心頭事。

(責編:張杰)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井市| 常州市| 贺兰县| 南投市| 新沂市| 余干县| 崇左市| 工布江达县| 义乌市| 侯马市| 耿马| 卢湾区| 开封县| 鲁甸县| 唐海县| 布拖县| 承德市| 黄山市| 霸州市| 泰来县| 安新县| 普兰店市| 阿拉善右旗| 丹巴县| 奎屯市| 固镇县| 达拉特旗| 石泉县| 汝州市| 乌海市| 咸丰县| 黔东| 明水县| 江西省| 内江市| 尼木县| 滦南县| 太白县| 石渠县| 安化县| 鹤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