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臨近,跨境旅行人員增多,當出現發熱癥狀時,很多人誤認為是感冒,這種認知偏差可能會錯過瘧疾“黃金救治期”。4月28日,市疾控中心發布健康提示,瘧疾和感冒雖都伴有發熱癥狀,但致病機理與健康風險截然不同,一定要重視,及時就醫。
感冒,持續性低度至中度發熱,體溫波動小,持續3天至5天,逐漸緩解,伴有流涕、咽痛、咳嗽等呼吸道癥狀;瘧疾,周期性寒戰、高熱(可達40℃以上)、大汗退熱,呈“發冷—高熱—出汗”循環,間接性發作,間隔時間固定(如間日每48小時發作一次),伴有頭疼、全身酸痛、乏力,嚴重時出現黃疸、意識障礙。
如何快速識別?專家提示,一是旅行史篩查,若發熱患者近期(1個月內)有非洲、東南亞等瘧疾流行區旅居史,優先考慮瘧疾;二是癥狀組合,感冒有發熱、流涕、咳嗽等呼吸道癥狀,瘧疾呈“發冷—高熱—出汗”周期循環,無呼吸道癥狀;三是緊急處理,如懷疑感染瘧疾時,避免自行服用退燒藥掩蓋癥狀,要立即就醫并告知旅行史;惡性瘧患者,要盡快就醫,在24小時內接受抗瘧治療,否則延誤治療,增加重癥和死亡風險。
專家特別提醒,我國雖消除本土瘧疾,但輸入性病例仍常見,每年均有多地報告輸入性病例。跨境旅行人群要特別注意,若出現疑似癥狀,務必及時就醫并主動提供流行病學史,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責編: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