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文脈綿延千年,筆墨丹青鐫刻風骨。5月1日,“晉韻流遠——太原市博物館藏書畫藝術展”在太原市博物館開展,展現清代三晉文人的藝術成就與精神追求,于筆墨流轉間觸摸三晉文脈溫度。
展覽由太原市文物局主辦,太原市博物館承辦,以“仕隱交響”“道藝相生”“金石維新”3個篇章為脈絡,精選館藏128件藏品,涵蓋書畫、古籍善本、文房雅器及家具陳設等多元品類,全景式呈現清代山西文人的藝術探索與精神嬗變。清代山西文人常在仕與隱之間徘徊,這種抉擇折射出儒家擔當與道家超脫的交融:陳廷敬的楷書如廟堂鐘磬,端嚴中見“清勤”政風;祁寯藻的行草雄渾蒼勁;游歷南北的遺民詩人吳雯,詩畫野逸清新寄托超然志趣。
藝術與學術融合,是山西文人的獨特追求。傅山的草書狂放如《莊子》逍遙,小楷靜穆似禪修入定,醫書手稿更將懸壺濟世化為筆墨韻律,提出“寧拙毋巧”書學理念。清代杰出學者徐潤第,開創“以經解碑”之法,將考據功夫融入書法,與傅山共同奠定“學術入書”傳統。近代,山西學人以金石碑版為刃,在傳統中辟出新路。徐繼畬的書法兼融帖韻碑骨,字里行間透出“開眼看世界”的胸懷,張穆以考據重塑石鼓文書風,筆鋒如劍。
從廟堂正氣到江湖風骨,從守正創新到啟蒙求變,這些墨跡不僅是藝術珍品,更是山西文人精神突圍的見證。他們以筆墨為舟,在時代巨浪中守護文化根脈,在變革中生生不息。
(責編:張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