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吃午飯了,丁方放下手中的工作,來到綜改區學府產業園物聯網園區山西順天立大健康產業集團的食堂。進門,先在等候區的排號系統中輸入自己的工號,食堂工作人員按照工號顯示的訂餐信息,把訂好的飯菜遞到丁方手中。整個過程中,丁方不需要排隊等候,飯菜也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食量提前預訂好的。飯后,他對本次就餐情況進行評價。“這條意見很重要。”丁方說,后臺管理人員會根據評價統計數據對食堂工作人員進行業績考核。
“‘按需制餐’訂餐系統的使用,讓公司徹底告別了‘舌尖上的浪費’。”3月16日,山西順天立大健康產業集團董事長胡瑾瑜告訴記者,眼下,公司正在為“按需制餐”訂餐系統申請軟件著作權作準備,希望這個凝聚了集體智慧的軟件得到廣泛應用。
每天產生500公斤泔水
丁方是山西順天立大健康產業集團運營部的負責人。丁方所去的食堂,是集團旗下的一家餐飲公司,每天要解決集團內部二三百人的一日三餐。
該餐飲公司負責人趙娟說,食堂剛運行時,面臨就餐秩序混亂、糧食浪費嚴重、滿意度低等問題。廚師做飯時,大多數是估摸著做,每天有多少員工吃飯、吃多少、吃什么,心里沒底兒。對于員工而言,每天食堂有什么飯菜,大家也不清楚。而對于公司來說,投入財力、物力、人力,但是員工對就餐情況和服務并不滿意。
“以前,整個饅頭被扔掉、整份飯菜被倒掉的情況時有發生。食堂每天要產生近500公斤的泔水和大量的餐廚垃圾,糧食浪費情況十分嚴重。”趙娟說,每天被倒掉的剩飯剩菜和不新鮮的食材,占總食材成本的20%。
研發“按需制餐”訂餐軟件
“讓員工吃飽還要吃好,從源頭上根治糧食浪費,是我們面臨的挑戰和使命。”胡瑾瑜回憶說,早在2016年6月,集團啟動了員工餐廳創新優化項目,將該項目命名為“天匙行動”。
項目組率先在集團內部開展問卷調查,收集整理所有員工的就餐需求。在詳細分析就餐秩序混亂、就餐浪費、就餐滿意度低的具體原因后,提出了“員工想吃什么,食堂就做什么;員工想吃多少,食堂就做多少”的優化主線,并著手研發“按需制餐”的訂餐系統,確定了分批就餐和排號就餐的方案,對食堂進行改革創新。
當年9月,集團自主研發的“按需制餐”的訂餐系統正式上線,系統包含預訂餐、排隊、打餐、評價、考核五大功能,并對就餐的各個環節實行數據化管理。上線后,員工按照系統中的就餐序號分批就餐,就餐環境井然有序;溝通和評價渠道的暢通,令員工就餐滿意度明顯提高;訂單式標準化制作餐品流程,有效節約了食材和餐品;數據化管理使食材采購既滿足了餐品制作需求,又不會過多剩余,確保了食材的新鮮度,實現了食堂運行的“多、快、好、省”。
每年節約糧食1500多萬噸
“訂餐系統上線后,我們在后臺提前能知道員工想吃什么,每種菜品需要做多少份,能精確到克。我們還能及時收到每種菜品的反饋信息,評價不好的菜品要及時做出調整。”食堂廚師袁澤波說,每個月掙的工資會根據就餐人數的多少而變化,就餐人數多,廚師們就掙得多。廚師內部工作人員和其他員工一樣,都是根據個人需要報餐、就餐,現在廚師私下開小灶的現象也沒有了。
該訂餐系統經過多年的不斷優化升級,成績顯著:目前,已實現餐飲糧食浪費率降低了90%以上;餐飲人員的工作效率提升了70%以上;員工的就餐等待時間縮短一倍以上;每天食堂產生的泔水由500公斤降至不足10公斤,降低了98%。
采訪結束時,胡瑾瑜為記者算了一筆賬:《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中顯示,城市餐飲的浪費率為11.3%,大型聚會的浪費率為38%,學生盒飯有1/3被扔掉。我國城市餐飲僅餐桌浪費食物每年就有1700萬噸至1800萬噸,相當于3000萬至5000萬人一年的食物量。如果這套“按需制餐”訂餐軟件在全國得到推廣普及,我國糧食浪費至少能減少1530萬噸到1620萬噸,每年省下的糧食可供3000萬人吃一年,真正告別“舌尖上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