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短發,梳了75年;一雙勤勞的手,圍著鍋臺轉了大半輩子;與兒媳從沒紅過臉,一處就是30多年。劉家堡鄉西里解村的張秀娃,有著我們慣常見到的傳統農村婦女的模樣。她吃苦耐勞,純樸善良,少言少語,做人從不顯山露水,可她以誠待人的美德,這么多年來,卻讓一大家子人相處得和和美美,成了鄉里鄉親羨慕的對象。為此,她榮登小店區文明辦推薦的2022年“好婆婆”光榮榜,受到大力表彰。
一天上午,記者采訪張秀娃,機緣巧合,竟遇到了她的兒媳婦李翠娥。談及張秀娃,李翠娥贊不絕口,直言此生碰上了一個好婆婆,幸運有加。
“自嫁進婆家,俺婆婆就一直將我當親閨女疼。”現已年過半百的李翠娥快人快語。她至今還記得當年她穿著紅嫁衣來到婆家時的情形。婆婆眉眼含笑,親切拉住她的手,給她手里盡塞好吃的食物。“就像親媽悄悄寵自家的閨女一樣。”李翠娥一顆年輕的心頓時裝滿了蜜。
李翠娥是家中的大兒媳,這30多年來,她一直與公婆住在一個院。婆婆張秀娃的為人處事,她清清楚楚而且深得真傳。
婆婆是普通農婦,一直以操持家務為主。早些年,家里有地,婆婆扛著鋤頭下地回來,還要抖抖帶土的衣衫繼續拾掇院子。后來土地征收,婆婆不用再頂著太陽鋤草鋤地,便將心思全部放在了家里。婆婆精氣神飽滿,人特別愛干凈,家里院里,有婆婆的地方,就到處是利利索索、整潔有序。
婆婆數十年如一日,對她這個兒媳婦呵護備至。婆婆好吃好穿想著她,為她坐月子親手熬粥成了她最甜蜜的回憶。婆婆帶孫子孫女任勞任怨,和鄰里相處從不爭強斗狠。她和丈夫在外打工,知道有個媽在家,心里就裝著一份踏實。
“俺婆婆不會講大道理,更不會豪言壯語,但做事也不是那老古董不靈活。”李翠娥說,婆婆有兩兒一女,隨著不斷增丁添口,家庭成員越來越多。一個大家,難免勺碰著鍋,鍋碰著碗。婆婆從來大度,對誰都真心實意,樸素的感情專治不開心,所以,他們這個家這么多年一直都十分和睦,充盈著平靜而祥和的氣氛。“串門找俺婆婆聊天的鄰居們,見我們婆媳關系好,都可佩服俺婆婆了!”
一晃30多年,李翠娥這個當年的媳婦而今也熬成了婆。不但有了兒媳,還有了一對雙胞胎孫子。如何與自己的兒媳相處,身邊的婆婆就成了她的楷模。婆婆待人真誠、大度容人、團結鄰里、愛護晚輩和以真心換真情的良好家風,就成了她最好的傳承。現在,全家四代,老愛小,小尊老,其樂融融,這都仰仗張秀娃治家有方。
記得小店區文明辦評“好婆婆”時,有人曾問過張秀娃:做個好婆婆難不難?張秀娃淡然一笑,回答得簡單直白:做個好婆婆并不難,只要真心實意將兒媳婦當親閨女,以心換心,就沒有處不好的。我們有理由堅信,一個心里有光的人,一定能給別人帶來光亮、帶來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