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曲縣泥屯鎮松樹小學教師張雅親崇尚環保節儉,不只體現在理念上,更體現在行動上。20多年前,她踏上教書育人之路時,還是個初出茅廬的小姑娘,如今已是心懷大愛的教學中堅和勤儉持家的好榜樣。2023年,太原市表彰“文明家庭”,張雅親家庭位列其中。張雅親說,當節儉變成大家共同追求的時尚,對社會同樣是一種貢獻。
作為小學教師的張雅親相信引導的力量,因為她是“孩子王”,她深知孩子長大成什么樣子,家長和教師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們教育孩子,環保節儉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責任,只說還不夠,一定要以身作則才行”。
張雅親的女兒現在是高中生,媽媽從小崇尚節儉的教育,早已深植于心。“媽媽穿的衣服從來不專挑貴的買,只要穿得大方合體就好。”耳濡目染,女兒在養成不鋪張不浪費好習慣的同時,還學會了條理學習、健康生活。從小學到高中,女兒只用過三個書包。第一次換書包,因為上初中,書本放不下。第二次換書包,是上高中,同樣的原因。節假日,母女倆在市內出行,經常一起蹬自行車,她倆都覺得綠色出行好處多,自由又快樂。
“女兒小時候讀書寫字,鉛筆、橡皮用短了舍不得扔,整整齊齊收集了一盒子。”張雅親說,那時女兒不懂太多道理,只是覺得扔不得。她認為,節儉不是縫縫補補再三年,而是不隨意揮霍和浪費。節約一度電、節約一張紙、節約一滴水,物盡其用,才是充分利用資源,實現節儉的途徑。
張雅親與公婆住在一處,在環保節儉問題上,全家人不約而同達成共識。房間選用節能燈,用水注意節約。洗衣機洗完衣服的水經常二次利用,用來洗拖布擦地。至于隨手關水龍頭這些小事,全家均已形成默契,無需多言。
作為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張雅親對學生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影響孩子樹立節儉意識。用完的數學作業本,她常常鼓勵孩子們接著用,利用空白處當草稿紙練題。
張雅親的愛人與其是同行,參與縣教育局包聯村工作,去年發起了“愛心衣屋”活動,影響廣泛。張雅親積極響應,在學校也大力組織開展相應活動,為鄉村五保戶和家庭經濟條件有限的孩子們捐贈衣物。“現在不少家庭存留有因身材變化等原因再也用不上的外套、棉服等衣物。我們集中起來,送給附近村莊有需求的老人小孩,也算是節儉環保、互惠互利的一件事情。”
“環保節儉不只顯現個人品德,更體現國家和民族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精神。”張雅親溫和而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