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公共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是城市公共用水大戶,卻也有不少節水妙招。在“全國城市節約用水宣傳周”期間,記者走進太原理工大學,關注象牙塔下的節水經。
雨水收集助力“海綿校園”建設
5月的太原理工大學虎峪校區里,綠樹成蔭,生機盎然。一體化的雨水智能截污裝置和加壓提升泵站,豎立在校區東側的草坪中。
很少有人留意到,草坪下便是一座容量達到800立方米的蓄水池——該校區西高東低,導致東門時常被淹,該校根據這一地形特點,建起了雨水回收裝置。“雨水經過三級過濾,蓄水池還安放有消毒設備,收集的雨水可用于校園綠化和道路沖洗,每年可節約水費約6萬元。”該校后勤保障處動力保障中心副主任陳永莉介紹。
除了收集校園路面、屋頂、廣場等匯集的雨水,太原理工大學還將教學樓、公寓樓作為試點,進行了直飲水機尾水回收,將直飲水機排出的尾水收集起來用于沖廁,每天減少自來水使用量近百噸。
“太原理工大學作為國家‘211工程’和‘雙一流’建設高校,在建設節約型校園中應發揮引領示范作用。”陳永莉說。
科技化手段把水省下來
為提高學校用水管理水平,太原理工大學全面落實校園節水型器具全覆蓋。
該校在節約型校園創建過程中,開展了智慧水務建設,更換老舊供水設備,實現了太原校區無負壓供水全覆蓋,改善了供水環境,提高了高層建筑供水的穩定性,進一步推動供水端安全供水,有效減少了水泵加壓供水的電能消耗和安全隱患。
太原理工大學還將各個校區的公寓小便池全部更換成無水納米小便池;采用BOT合作方式,引進專業公司,對迎西、虎峪、明向校區的公共洗浴系統、浴室和學生開水房進行全方位改造,使用空氣能機組熱水系統和數字化刷卡洗浴系統,利用可再生清潔能源,使能源和水源使用大幅度降低;現有教學樓和學生公寓等建筑公用水房改造使用節約型水嘴,衛生間便池改裝使用紅外線沖廁裝置,另更換節水龍頭3800個,節水效果提升15%左右……
大數據精準鎖定管網損漏
如何管理好看不見的地下“蜘蛛網”、減少因管網破裂造成的大量自來水流失?2021年開始,太原理工大學虎峪校區啟動了管網改造,建成了地下管線地理信息系統,通過3D圖像展現了各種管網鋪設構造結構,地下管網從看不見的地下“蜘蛛網”變成了清晰可見的三維“活地圖”,實現了水資源管理的數字化、精細化、智能化。
區域用水量、樓棟用水量、耗損率……在太原理工大學的能源管理平臺上,辦公樓、學生宿舍、家屬區等各個用水單元的水耗數據,一目了然。“全部是實時數據,通過數據比對,能及時發現跑冒滴漏和用水突發狀況。”陳永莉介紹。
不僅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校園節水,更要建立健全相應的管理制度。4月18日,太原理工大學黨委常委會審議通過了《太原理工大學能源管理辦法》。“以節水為例,我們將給所有基層單位裝表,實施精準計量和收費管理,對低于定額的基層單位,按照‘誰節約,誰受益’的原則予以獎勵。”陳永莉說。
“對于大學而言,最好的育人環境就是校園本身。在學校踐行全方位、全過程、全員育人的背景下,節水工作的育人功能更加凸顯。供水泵房、信息化平臺、雨水回收、尾水回收、物聯傳感器等,都是相關專業學生感興趣、想了解、想學習、想參與的課題。對此,我校與省水利廳合作,在學校設立水法治宣傳教育基地,與相關學院聯合成立教學實訓基地等。在促進節水技術創新育人方式的同時,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理念正在潛移默化地深植于大學生的思想中,愛水、惜水、節水已經成為全校上下的共識,節水育人成效逐步顯現。”太原理工大學后勤保障處動力保障中心主任曾尚勇表示。
2023年,太原理工大學用能人數58263人,人均用水量36.64立方米,達到國家高校用水定額通用值。該校也成為首批“山西省節水型高校”,榮獲“國家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全國公共機構水效領跑者”等稱號,成為我省高校節水的“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