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正是鳥兒出巢、學飛的高峰期。如果此時在路邊或在草叢,看到落單無助的小鳥啁啾低鳴,你是否會上前救助呢?相信大部分人,尤其是小朋友,都按捺不住愛心、好奇心要施以援手。但太原動物園飼養員邢曉旭提醒大家,大多數看似落單的幼鳥其實是有親鳥看護的,千萬抑制住自己的愛心,不要著急施救,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
12歲的小學生凡凡,在萬柏林區西礦街看到一只小麻雀在路邊蹦蹦跳跳、嘰嘰喳喳,不時撲騰翅膀卻飛不起來,于是就把它撿回了家。凡凡用牛奶箱子為小鳥搭了窩,拿小碗盛了小米、清水,想把它養大些再放飛。但大人看到后告訴凡凡,幼鳥沒有任何傷痕,一時飛不起來,可能是“初學乍練”遇到的短暫困難,不該把它撿回來。
面對仍然猶疑的凡凡,大人幫他聯系上了太原動物園鳥類飼養員邢曉旭。邢曉旭告訴凡凡,當下正是幼鳥的集中出巢期,它們學習飛行、學習覓食時,親鳥會在不遠處盯著、護著,除了喂食以外,它們還會教幼鳥一些獨立生存的技能,這是人類無法替代的。“所以說,幼鳥離開巢穴并不等于它受傷了,大部分路邊的幼鳥是沒有受傷的。”她進一步解釋說,人們把看似落單的幼鳥撿回家,可能會讓鳥兒一家“骨肉分離”。而更要緊的是,人們的喂食、圈養等過度干預行為,可能會令幼鳥無法再學會飛行和覓食。
聽了“專業講解”后,凡凡按照建議,把小麻雀放回了撿到的地方。果然,幼鳥只是叫喚了一小會兒,就有大鳥來到了它身邊,還用嘴反芻喂它,沒一會就帶著它沒了蹤影。
邢曉旭表示,當發現路邊、草地等處有幼鳥時,先觀察一下,如果鳥兒沒有明顯的傷痕,就別碰它,最多把它拿到安全處,比如草叢、花圃就行了,謹記“非必要不出手”的原則,要尊重自然規律。如果發現鳥巢整個掉落,也不用過度干預,最多把它放回樹枝上就行了。只有發現它們有明顯的傷痕,或者被掛在了網上、撞在了透明玻璃上,這些情況下才需要人為介入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