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翔集團研制的3DP砂型3D打印設備使鑄造業進入無模批量生產新時代。

百里汾河秀,兩岸產業新。

國家5A級旅游景區洪洞大槐樹為世界華人老家。

安澤飛嶺村休閑游成為鄉村振興樣板。

鄉寧云丘山世界罕見超大冰洞群吸引八方游客。

壺口瀑布雄奇壯觀
踐行新思想 樹立新形象 譜寫新時代臨汾發展新篇章
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共臨汾市委書記岳普煜 臨汾市人民政府市長董一兵
70年砥礪奮進,70年春華秋實。70年來,在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勤勞質樸的臨汾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始終與祖國同呼吸,與時代共發展,堅持發揚臨汾攻堅精神,戰勝了一個個風險挑戰,迎來了一次又一次勝利,推動臨汾各項事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不足1億元發展到2018年的144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72元增長到3.2萬元,財政總收入由900萬元增長到258.3億元,三產結構從74.9∶3.5∶21.6優化為6.5∶45.9∶47.6。臨汾——這座歷史悠久的古都煥發出勃勃生機,正在以強勁態勢崛起于三晉大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自覺提高政治站位,把準政治方向,堅定政治立場,明確政治態度,嚴守政治紀律,全市上下學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政治自覺進一步強化,“四個意識”樹得更加牢固,黨中央的各項決策部署得到全面有效貫徹落實。我們認真落實省委“一個指引、兩手硬”工作思路和要求,緊扣建設富裕文明綠色幸福美麗新臨汾,大力實施“345”發展戰略,努力打造新優勢、培育新動能、樹立新形象,實現了政治生態由“亂”轉“治”、經濟發展由“疲”轉“興”,踏上了全面拓展黨的建設和黨的事業新局面的新征程。
扎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定不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圍繞“示范區”“排頭兵”“新高地”三大目標定位,以深化能源革命為牽引,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新興產業,加快構建“4+6+N”現代產業體系,推進臨汾產業轉型步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扎實推進煤炭減量重組、減量置換,累計退出煤炭產能1065萬噸,全市煤炭先進產能占比達到56%以上。加快焦化、鋼鐵產業“退城入園”“退川上山”,為布局新興產業騰出空間。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大數據、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以建設國家級物流樞紐承載城市為契機,積極打造全省交通物流發展示范基地,著力建設全省綜合能源基地、精密鑄造基地和新能源汽車基地,全市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30%以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2018年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824億元,占GDP比重57.2%。強力打造文化旅游戰略性支柱產業,叫響叫亮“中國根·黃河魂”文化品牌,成功承辦全省旅發大會,洪洞大槐樹榮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實現了臨汾市乃至晉南旅游業5A級旅游景區“零”的突破。大力推進沿黃現代農業和文化旅游綜合開發項目,重點實施了鄉寧云丘山、吉縣壺口風情一條街、襄汾燕村荷花園等11個旅游項目建設,沿黃旅游開發在全省率先破題,全市旅游總收入持續保持30%左右增幅。
扎實做好“三農”工作,穩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確定了6個整體推進縣、30個鄉鎮、100個村作為試點重點推進,大寧縣成立了全省首家鄉村振興研究院。深入開展農村環境集中整治,重點推進445個鄉村清潔村、132個提檔升級村和35個美麗宜居村建設,農村面貌進一步改善。實施水果、中藥材、蔬菜、雜糧“四大板塊”特色產業提升工程,舉辦了首屆中國·山西曲沃國際蔬菜博覽會,打造了吉縣蘋果、隰縣玉露香梨等特色農產品品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多年高于GDP增速。積極開展旱作農業典型示范,成功創建5個省級有機旱作農業封閉示范片。加快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曲沃縣被列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加大對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支持力度,汾西洪昌養殖入選國家級龍頭企業。扎實開展農村承包地確權“回頭看”,洪洞托管模式成功入選全國農業生產托管十大典型。大力發展植樹造林,大寧縣購買式造林改革做法在全省推廣。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1.4%。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不斷激發發展活力。實行改革工作市級領導分工負責制,市委書記、市長每年帶頭直接抓10余項重大改革,其他市級領導抓好各自分管領域的改革,推動改革任務落實,監察體制改革、群團改革、“放管服效”改革等走在全省前列。深度參與“一帶一路”、京津冀、環渤海等國家戰略,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每年都在北京、杭州、上海等地舉辦大型招商引資推介會。加強與澳大利亞杰爾頓市、斯里蘭卡阿努拉德普勒市、德國杜伊斯堡市等城市交流合作,中歐班列開行常態化,中韓國際合作產業園第一期項目生產線即將投產。2018年全市海關出口完成15.72億元,同比增長42.05%。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持續用好“市長創新獎”,全市建成4家院士工作站,新培育創辦小微企業2460戶,華翔“雙創”經驗全國推廣。
扎實推進民生保障,切實增強民生福祉。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連續多年保持在80%以上,新醫院、新高中、市博物館等多項惠民工程相繼建成投入運營。大力推進脫貧攻堅,10個貧困縣已脫貧摘帽3個,進入脫貧摘帽程序4個,全市貧困人口由23.7萬減少到2.2萬,貧困發生率由7.5%下降到0.7%。今年將完成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81個貧困村退出,永和、大寧、汾西3個貧困縣摘帽的目標任務,實現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統籌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連續實施“八大工程”,環境空氣質量持續穩步改善。牢固樹立總體安全觀,“平安臨汾”“法治臨汾”建設扎實推進,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穩步提升。
嚴肅黨內政治生活,著力構建良好政治生態。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認真落實全面從嚴管黨治黨主體責任,每年召開市縣黨委書記抓黨建“面對面”述職會,出臺責任清單、工作約談、黨委巡察、監督提醒和深化“四述”五個實施辦法,層層壓實主體責任。始終保持正風反腐高壓態勢,大力整治群眾身邊腐敗問題和不正之風,有效解決了一批侵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扎實推進“三基建設”,三年累計投入23.1億元,全市基層組織全面強化、基礎工作全面夯實、基本能力全面提升,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得到進一步鞏固。大力激勵干部擔當作為,選樹了397名擔當作為表現突出的干部,對受到省級表彰的3名優秀第一書記,突破調任條件提拔重用。加快集聚新時代優秀人才,推薦評選了475名“三晉英才”。成立了市級層面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機制,最大限度為基層減負,鼓勵廣大干部干事創業。
臨汾70年的歷史巨變,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優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更成為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生動注腳。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成績的取得,歸根結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奮發進取、一以貫之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的結果。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繼續發揚臨汾攻堅精神,勇擔使命、砥礪前行,確保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答卷。
亮點之一 產業轉型
資源大市 華麗轉身
從“煤焦鐵”標簽的淡化到叫響“中國根·黃河魂”旅游品牌,臨汾正實現華麗轉身。到2018年,臨汾市第三產業占比達到47.6%,超過第二產業1.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壓艙石”。
臨汾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近年來,該市緊緊圍繞建設中西部經濟強市、文化強市和生態強市目標,把產業轉型巨大壓力轉變成優化升級的強勁動力,通過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加快推動制造業優化升級以及綠色革命,重塑臨汾產業發展競爭優勢。
臨汾市突出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把“三個百里”作為產業轉型主戰場:百里汾河經濟帶“騰籠換鳥”,優先發展高端服務業;百里黃河經濟帶“雙輪驅動”,大力發展“文旅+農業”“傳統產業+新能源”;百里太岳經濟帶“多點突破”,建設工業轉型升級和資源循環發展利用示范基地。
臨汾市在文旅融合上狠下功夫,以建設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目標,強力打造根祖、黃河、太行三大旅游板塊,深入實施了“百項文旅活動”和“百項提升工程”,打響了“中國根·黃河魂”旅游品牌,文化旅游業風生水起,旅游總收入每年以30%的速度遞增。目前,全市有國家4A級旅游景區12處,全省第一;洪洞縣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景區通過國家5A級旅游景區驗收;襄汾縣利用陶寺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打造最初“中國”研學旅行營地第一縣品牌;侯馬市和曲沃縣通過考古成果展示及全域旅游景區景點,叫響了“晉文化”品牌;鄉寧云丘山旅游風景區成為煤企轉型的成功范例;安澤縣打造的飛嶺鄉村振興示范村榮獲“中國首屆豐收節百強特色村莊”和“山西省首批AA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
臨汾市大力培育新興和前沿產業,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重點打造5大鑄(鍛)造基地。大力推進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發展,加快推進永和豐百能源LNG液化調峰站等項目建設。發展大數據、物聯網產業,推進大數據產業園、飛虹微納米、光宇LED等項目建設。
亮點之二 精準扶貧
脫貧攻堅 決戰決勝
臨汾市是我省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經過連續奮戰,2017年,吉縣、鄉寧、安澤3個貧困縣脫貧摘帽;2018年,隰縣、蒲縣、古縣、浮山4個貧困縣進入脫貧摘帽程序;今年,永和、大寧、汾西3個貧困縣將完成摘帽目標任務。
永和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全省10個深度貧困縣之一,貧困發生率高、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7月19日,臨汾市委成立打贏打好永和脫貧攻堅戰領導組,從市級層面加大永和脫貧攻堅工作推進力度,確保全市脫貧攻堅決戰決勝。
近年來,臨汾市盡銳出戰,攻堅拔寨,創新機制,提升成色,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實質性突破。全市光伏扶貧工程全國領先,省委第二巡視組和市委脫貧攻堅第一專項巡察組對貧困地區農村飲水安全邊巡邊改見實效經驗全省推廣,大寧縣購買式造林和“村社一體”改革推動脫貧攻堅做法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大力發展“1+X”產業扶貧支撐體系,為徹底告別貧困奠定了基礎。吉縣立足蘋果產業優勢,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蘋果種植面積、專業村數量、蘋果產值、果農收入和農民從業人數占比達到“五個80%”。隰縣加快推進玉露香梨產業標準化、品牌化、電商化和全產業鏈發展,為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汾西縣全力推進“一村一品一主體”特色產業扶貧,實現了“村村有產業、戶戶有項目、人人有幫扶”的目標。市人社局把技工培訓作為精準扶貧重要渠道,提出5年內每年培訓10萬名技工的奮斗目標,在全國打響了“浮山廚師”“襄汾燒餅”“蒲縣柳編”等“臨汾技工”勞務品牌,脫貧路上再添勁旅。
亮點之三 交通事業
高鐵通達 藍天夢圓
68歲的蘇勝勇原為臨汾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從事交通工作40多年,見證了臨汾市交通事業的變遷發展。談起臨汾近幾年的變化,老蘇感慨地說,航空、高鐵、高速公路立體式交通,讓臨汾人“說走就走”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2016年1月25日,一架由天津航空執飛的EMB190飛機平穩降落在臨汾民航機場跑道上,標志著臨汾民航機場成功復航,承載著430萬臨汾人民的藍天夢終于實現。3年來,臨汾機場航線數量始終保持指數級增長的良性發展態勢,已開通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海口等13條航線18個城市,保障航班起降4130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38.75萬人次,貨郵吞吐量500噸。
公路實現跨越式發展,到2018年底,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8941公里,比1952年增長了44.3倍;境內高速公路從無到有,達到663公里,比2005年增長3.5倍,大運高速公路、臨吉高速公路、吉河高速公路、霍永高速公路、長臨高速公路、臨汾北環高速公路、京昆與青蘭聯絡線高速公路等縱橫全境,四通八達。
縱貫山西南北的大西高鐵,在臨汾市境內長142公里,在霍州市、洪洞縣、堯都區、襄汾縣、侯馬市設5個高鐵站,極大滿足了臨汾人民的品質出行需求,加快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流轉。2015年,臨汾市被確定為全國區域級流通節點城市,目前正積極創建全國綜合性交通樞紐城市。

模范人物
黨的十九大代表賀星龍——
一人守護28個村莊的健康
行程40多萬公里,騎壞7輛摩托車,行醫路程足以繞地球10圈……黨的十九大代表賀星龍,這位普通的“80后”,不忘初心回報桑梓,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無私奉獻。
賀星龍生長在黃河岸邊的大寧縣徐家垛鄉樂堂村,這里山大溝深,出行不便,村里多年沒有醫生,距離鄉衛生院和縣城醫院路途遙遠,山里人經常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奪去性命。
1996年,賀星龍考上運城衛校,家庭十分困難,村民們你家30元、他家20元幫助湊齊了3025元學費,望著鄉親們的一份份情意,賀星龍感動地流下熱淚,發誓一定要好好學習,回報父老鄉親。衛校畢業后,賀星龍毅然決然回到樂堂村開了小診所,鄭重承諾:病人就是親人,電話就是病情,病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寧可多跑十趟診清病,不可少去一趟延病情,并把“24小時上門服務”放到手機彩鈴上。
病人逐漸多了,賀星龍就到信用社貸了4000元買回一輛摩托車。山大溝深,村落分散,明明看見了羊群和炊煙,找到窯洞卻要翻山越嶺。每次出診,賀星龍都要往摩托車上綁“三件套”:自制醫藥包、藍色藥箱和一根扁擔,在摩托車無法通行的地方,用扁擔挑藥箱和醫藥包出診,一年四季,風雨無阻,有時大雪封山,他就挑著藥箱深一腳、淺一腳走到患者家。
19個春夏秋冬,賀星龍累計出診17萬人次并免收出診費,免收13戶五保戶醫藥費4萬多元,服務當地28個自然村4600名留守老人和兒童,解決了偏遠山區群眾看病難和外出務工人員后顧之憂,被老百姓親切稱為黃河岸邊的“摩托醫生”,先后榮獲“全國最美醫生”“全國學雷鋒標兵”等稱號。

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張建國——
“團長”回鄉當“村長”
回到家鄉臨汾市堯都區賀家莊鄉東下莊村11年來,張建國先后拿出300多萬元積蓄,平田整地300畝,修建水利設施,澆灌800多畝旱坡丘陵田,使該村家家有了水澆田,戶戶有了核桃園,成為當地的先進村。
2005年,身為廣州空軍某部團職干部的張建國轉業時,選擇留在廣州自主創業,年收入上百萬元。2007年他回東下莊村探親,家鄉的貧窮落后讓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當即發動兄弟姐妹和好友出資1.45萬元成立互助協會,幫助村里貧困學生上學,解決困難戶生活問題。
張建國情系故里的善舉感動了家鄉,鄉里邀請他回村。2008年4月,經賀家莊鄉黨委提名,東下莊村全體黨員選舉張建國為村黨支部書記。任職會上,張建國深情地說:“有一年青黃不接,咱村一位大娘偷偷把一碗面放在我家門口。30年啦,我還記得這碗面。我回來就是為了報答鄉親們的恩情,誓讓咱村換新顏!”
張建國決定首先解決村民行路難和吃水難。他回到廣州拿回80萬元積蓄,又多方籌資70余萬元,修通了路,接上了自來水。為了幫助村民早日脫貧,他采取統一購買、分散養殖的辦法,購買8頭牛分送4戶村民喂養,幫助兩對青年夫妻建雞舍3個,購回整套750型拖拉機及配套農機具,全村基本實現機械化耕作。
張建國現為堯都區賀家莊鄉漫天嶺村黨總支書記兼東下莊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榮獲“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省特級勞模”“省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山西省“十大”創新創業人物王淵——
華翔“雙創”模式的領頭雁
山西華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淵近年來先后榮獲中國鑄造協會優秀青年企業家、“創響山西”創新創業人物特別獎、山西省“十大”創新創業人物、山西省第三批新興產業領軍人才等榮譽稱號。
2009年,“80后”王淵海外學成歸來后,便投身山西華翔集團,從員工做起,拜師為徒,扎扎實實一步一步走上企業管理崗位。自從挑起山西華翔集團總裁重任后,他把國外先進管理理念引入企業,使華翔把開發高端市場作為企業發展的制高點。2015年,在王淵帶領下,企業內部建立了“雙創”機制,圍繞產品創新、改造、升級,開展“QC”活動,鼓勵全員自主創新,培訓員工發現問題、改善問題能力,通過搭建全員創客到創客小組、再到創客公司的層層遞進架構,打造眾創空間專業化精細化升級版,形成了“人人創新、全員創客”的華翔模式。
近年來,華翔集團堅定走全球化發展戰略,積極開拓海外高端市場,自我省開行中歐班列以來,華翔集團已發送專列11列,以實際行動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2018年,華翔作為全國制造行業的標桿,連續被國家工信部評為“單項冠軍示范企業”“綠色制造工廠”。同時,華翔集團積極實施人才戰略,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組織團隊研發出3DP砂型3D打印技術,開創了鑄造業無模大批量生產新時代。
正如王淵所說,山西華翔集團將更加堅定地走轉型升級之路,深化“人人創新、全員創客”雙創體制,推動華翔制造向更高端邁進,打造百億華翔、世界華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