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一篇名為《如果覺得人生太難,就去醫院看看》的帖子在朋友圈里火了。該帖子一經發出就獲得“10萬+”的閱讀數,“新華每日電訊”也予以轉載。同時,這個話題也被我市各家醫院的醫生患者熱議。近日,山醫大一院的工作人員向本報記者介紹,隨著我省“136興醫工程”的實施,大量認真負責的護工進入醫院病房,開展晝夜專業護理,為患者減輕了痛苦,也解決了不少患者家屬的后顧之憂,關鍵是費用由政府買單,因此減輕了很多家庭的經濟負擔。近日,記者來到該院特護病房,聽護工們講述了他們和患者之間的故事。
聽患者夸獎她落淚了
據無陪護病區的一位醫生回憶,令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0月底,病區44床來了個急診患者李師傅,當時其面部頸部極度水腫,呼吸困難,差一點有生命危險。經過了近一周的緊張治療,有了明顯好轉,自理能力也有很大提高。這一切,少不了護工張素霞的陪護。患者情緒很差,張素霞清理他的嘔吐物時聲響過多也能被他轟出去。可是陪護工作還得做,張素霞任勞任怨,李師傅行動不便,她每天還得耐心替李師傅洗腳。最終,張素霞的善良耐心贏得了李師傅的感謝和稱贊。在得到對方的感謝時,張素霞幾乎落淚。她說“這是我的本職工作,不管有多難,患者的肯定就是對我最大的獎勵。”
臺灣患者留深情回憶
對護工閆時光來說,最難忘的就是不久前住進來的一位臺灣客人。
正值中年的臺北人楊先生攜妻子來山西探親,不久病倒,需要中西醫結合治療。他對中醫的針灸特別害怕,但妻子非要他做,他執意不肯,氣得妻子抹眼淚。“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利用自己對中醫的粗淺了解,一點一點讓他打消顧慮。后來,楊先生見了我非常親切,和我無話不說,他對我講兒子的前程,講父母,講他肩上的責任,講他太太每天的辛苦付出……”離別之際,閆時光和這對臺灣夫婦依依不舍。兩口子拉著閆時光的手說:“你不要哭,以后我們有機會來山西探親,一定回來看望你。”隨后,兩人還給她贈送了錦旗。
按摩讓患者減輕病痛
家住文水縣城的周師傅因鼻息肉,于11月初住進山醫大一院耳鼻喉科的無陪護病區,由護工秦百桂陪護。
做完手術之后,周師傅很難受,一度高燒不退。秦百桂就為他做頭部穴位按摩,緩解痛苦。之后的每晚,秦百桂都準時打來溫水,把毛巾擰適中,給周師傅先敷額頭,按兩邊太陽穴,接著按身上的穴位。每次按完,不知不覺兩小時過去了,周師傅也沉沉睡去。一周之后,周師傅感激地說:“老秦,你一直幫我按摩穴位,這幾天感覺渾身輕松多了,真是太感謝了。”隨后,又經過幾個晚上的堅持擦浴、穴位按摩,周師傅徹底擺脫了手術后的不適。后來他出院時還送了秦百桂一面錦旗,錦旗上寫著:待病人如親人。
“解憂還得靠政府”
據了解,當陸續來就診的患者和家屬得知護工不需要另外付費,而由政府買單時,都覺得驚訝。這些護工分別來自省城多家專業家政公司。張素霞、秦百桂、閆時光來自橋東街的“紅馬甲”家政集團。“紅馬甲”家政集團負責宣傳的倪部長告訴記者:“136興醫工程”是省里的一項惠民工程,他們通過招投標進駐,屬合作關系。他們派出的護理員所有薪資,都是集團暫時墊付,隨后政府統一撥款結算。記者還了解到,自2018年我省實施“136興醫工程”和開展“改革創新奮發有為”大討論以來,包括山醫大一院在內的許多醫院,都將“無陪護病房”作為改善就醫體驗的著力點之一。“無陪護病房”即患者住院期間的醫療、護理和生活上的服務由醫護人員和專業護理員承擔,實行無家屬陪護或陪而不護。醫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醫院有持證上崗的專業護工數十人。安靜、有序、充滿溫情是“無陪護病房”實施一年來醫生、護士、患者及其家屬的一致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