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一定要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為此,解決三大難題,成為萬柏林區大膽改革趟新路的突破口。
目標|破解“看病難、看病遠”難題
舉措|共建醫聯體,采取全托管
萬柏林區是一個擁有百萬人口的核心城區,但設備落后,人才不足,優質醫療資源嚴重匱乏的現象一直存在。
12月11日中午,萬柏林區中心醫院門診大廳內人流散盡,方有了片刻的安靜。院長孫海飚向記者詳細介紹了該院的精彩蛻變:為了改變落后局面,萬柏林區專門成立了由區長袁爾銘任組長的醫療改革領導小組,積極探索醫聯體建設。去年12月27日,萬柏林區中心醫院與山醫大一院“合體”而成的萬柏林分院掛牌成立。通過融合山醫大一院、萬柏林分院、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個社區外延衛生所及衛生服務站四級資源,萬柏林區形成了以山醫大一院為核心、省市區村一體化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與許多醫聯體不同,我們在運營實踐中采取的是全托管模式,即由山醫大一院委派1名院長和7名副院長(全部為博導、碩導和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主導醫院行政管理及相應專業的科室建設,8位‘首席專家’、15位臨床專家、6名在職科室主任、8名對口支援骨干醫師長期固定在分院坐診、查房、手術、帶教,幫扶科室管理,并增設了透析中心、慢病中心、康復中心、腫瘤科等科室,還充分利用‘互聯網+’,實現了遠程教學、遠程會診、遠程心電、遠程影像。”
有了殷實的“家底”,孫海飚聊得更加自信。
正是這些具體舉措,讓更多的患者不再有個頭疼腦熱就考慮著“過河”看病。正如住院病人劉令強所說,以前有病往出跑是因為信不過醫院的技術,現在可不一樣了,省里的專家每天都來這里坐診,能在縣級醫院享受到三甲醫院的診療,何必再舍近求遠。
隨著廣大群眾就醫觀念的轉變,2019年1月到9月,萬柏林分院門急診診療12.3萬人,較上年同期增加1.2萬人;住院人數7152人,較上年增加834人;手術人次1532人,較上年增加263人。
目標|破解“能上學、上好學”難題
舉措|多元辦學,優化配置
12月11日上午8時30分,在公園路小學四年三班的英語課上,學生每人手持一個平板電腦正在答題。須臾,學生們的答題結果出現在老師的電腦上。授課老師告訴記者:“這是我們學校教改新模式,先行在幾個班進行嘗試,目前看來效果不錯,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這樣與眾不同的課改形式,在萬柏林區屢見不鮮。據介紹,全區50%以上中小學構建了課堂教學改革新模式,16所生命課堂實驗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命課堂教學新機制。
分管教育的副區長陳俊峰介紹道,萬柏林區共有各級各類中小學校78所,幼兒園73所,在校(在園)學生75480人,教育系統直屬人員6182人,學校數量和教學規模均居全市首位。但萬柏林區優質初中教育資源相對不足,區屬高中缺位,優質生源長期大量流失,城中村改造快速推進,新建小區教育設施配套不足、布局不合理。據此,今年以來,萬柏林區創新激勵機制,推進“區管校聘”和“績效工資”改革,先后就優秀教育人才引進獎勵、設立區政府特殊教育津貼等出臺專門文件,在全區中小學校教師隊伍中推動形成了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優勝劣汰的用人機制。目前,2所區屬幼兒園的82名教職工全部實現了滿工作量按崗聘用,51所區屬小學2398名教職工中,滿工作量教師達到2114人,區屬11所初中999名教職工,滿工作量教師達到939人,一線教師長期以來“不可能帶滿工作量”的陳舊觀念被徹底打破,老師們的精氣神為之一振。
這是一場刀刃向內的革命,自然要有催發內生動力的舉措。為發揮核心示范引領作用,目前全區已成立名校(園)長工作室12個、名師工作室101個,及116個以省、市級榮譽稱號命名的工作室。
與此同時,萬柏林區以均衡普惠和優質特色為重點,加大教育資金投入,新建并啟用鳳凰雙語小學、公園路萬科紫郡小學、區第三實驗小學,開城街學校重建及恒大實驗小學等4所配套學校新建項目業已全部完成。對于廣大群眾而言,“能上學、上好學”已成為近在眼前的現實。
目標|破解“城市由誰來負責”難題
舉措|街道吹哨,部門報到
前不久,萬柏林區城鄉管理局一舉捧回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設立的四項示范案例的全部獎項。這一“大滿貫”榮譽,是對萬柏林區環境衛生的一次褒獎與肯定。
一切始于足下,一切如繡花般精細。
早在去年年初,萬柏林區全面實施“三化”工程(即城市美化、靚化、精細化),以“五街四路”為突破口,打響了城市管理攻堅戰的“第一槍”。一年來,先后完成萬柏林生態園聶家山、黃坡垃圾場綜合整治,新增兩處600多畝大型游園,新增園林綠地101.61萬平方米,打造12個集貿市場整治示范點,完成71條背街小巷、118個老舊小區的整治,有效治理40條小街巷交通亂象。
今昔之變,環衛體制改革起了關鍵作用,解決了制約城市管理深層次的矛盾。萬柏林區城鄉管理局局長張月亮對此深有感觸。他說:“我們在全市率先出臺‘推進清掃保潔社會化改革工作方案’,采取市場化運作,實現‘管干分離’,確定由藍泰等5家高標準、專業化、有實力、科學化管理的專業公司,負責全區范圍內的清掃保潔作業,針對無人管理樓院臟亂問題,將81個無人管理樓院納入社會化保潔范圍。”目前,全區保潔總面積約1033萬平方米,實施社會化清掃保潔面積約790萬平方米。這一改革,不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成效,也妥善分流安置了780多名環衛工。
為了鞏固改革創新成果,萬柏林區打破執法體制,建立“街道吹哨、部門報到”機制,推動管理重心下移,賦予街辦履行市容秩序、環境衛生等城市管理方面的職責職權,每個街道還配備40名左右的執法人員,通過制定街道責任清單,明確職責,使“吹哨”有據;強化街辦在年度考核中的話語權,使“吹哨”管用;優化街辦內設機構,使“吹哨”有力;推行街路長制,推動街辦干部深入一線,貼近群眾,使得“吹哨”更加及時有效。
面對城市的巨大變化,家住下元的王峰動情地說:“不光是大街小巷變美了,就連犄角旮旯都變成了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