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文瀛城市書房外景。
點一盞燈,選一本書,城市之中,喧囂之外,靜謐中品味墨香,讓心靈放空片刻……精神的棲居,書與美的“邂逅”——依湖而建的太原新華書店文瀛城市書房,是2022年市委、市政府送給太原人的一份厚禮。
今年4月底傳來好消息,開業不到一年的新華文瀛城市書房,接連捧回了“山西省最美書店”“第二屆全民閱讀大會·年度最美書店”兩項大獎。
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化全民閱讀活動”;2023年,“全民閱讀”連續第十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建設“書香中國”逐漸成為全民行動自覺。
一個有底蘊的現代社會,應該是一個閱讀社會;一個有魅力的城市,應該是一個散發著書香的城市。我市持續發力打造“書香太原”文化品牌,加快城市書房建設,將文化服務向居民身邊有效延伸,讓閱讀抵達更多人群。
最美書店 老建筑新“網紅”
新晉的“網紅打卡地”文瀛城市書房,就坐落在省城最有歷史的公園——文瀛公園一隅。
與見證太原城市發展的迎澤公園,及建成即為省內面積最大湖水公園的晉陽湖公園相比,藏在鬧市的文瀛公園,面積不大,卻是老太原人心目中的“寶藏公園”。歷經明、清、民國,600年的歷史足以讓它睥睨市區其他公園,稱其一聲“老大哥”。
公園里一步一景,狀元橋上,貢院學子求高中之意;勸業樓上,孫中山先生發表演說,號召實業救國;文瀛湖畔,數位革命前輩接續南湖上的榮光和夢想,建立了中共太原支部,山西革命的星星之火從這里燎原;萬字樓歷經滄桑,巍然挺立,國內現存唯一的“卍”字形建筑,綻放著它的獨特魅力;四美琉璃塔掩映于假山綠柳間,展現著瀛海翠影的動人韻致……
“這不是以前的天文館嗎,什么時候悄悄‘變身’了?我記得上回來,這里在辦花展……”聽說文瀛公園有個“網紅打卡地”,退休后偏愛“趕時髦”的吳阿姨和幾個老姐妹相約來“打卡”。到了地方,她才發現,這座灰瓦白墻、原本格外熟悉的建筑,好像一樣卻又不太一樣了。灰瓦白墻被細致打理過,扶手裝上原木色欄板,戶外樓梯也涂了防滑地膠,在藍天碧水垂柳的映襯下,輕松寫意撲面而來。
沿旋轉扶梯上到二樓,便是文瀛城市書房。“為善最樂讀書便佳”“景風滿園臨春水書卷多情似故人”……穿過廊道,一副副對聯映入眼簾,勾勒出臨湖讀書、孜孜不倦的美好場景。書架與中島服務臺融為一體,并向兩側延伸,圍成了圓柱形的整面書墻,分區展示著店內在售的書籍。臨窗區域則被分隔為休閑閱讀區、兒童讀書區、飲品區等,讀者在這里既能臨湖賞景,休閑小憩,又能靜心閱讀,品書中真意。
驚異于書房的挑高開闊和靜謐舒適,幾位阿姨再三觀察,終于破解了空間的“秘密”。原來設計師在最大限度保護原有建筑結構基礎上,巧妙運用鏡面元素,在有限的空間里,把自然美、建筑美和人文美三者結合起來,讓歷史厚重的古典園林與現代輕松的閱讀空間融合碰撞。
正當吳阿姨慨嘆,找不到記憶中天文館的半點印記時,她又發現書架中藏著一扇小門,推門而入,里面別有洞天。書房里保留原天象廳的半圓穹頂,利用星空投影燈從下至上投影,實現室內星座圖譜,被命名為“星空閣”,結合這一環境,閣內也配套陳設了大量宇宙星空讀物。這里還兼具更多功能,可作自習室、小型活動室、會議室等。
以書為媒 探尋城市文脈
“時間好像偏愛山西這片土地,于是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它走過的痕跡……”
此前,電商平臺“東方甄選”山西行的文化直播,讓山西迅速“出圈”,成為全網爆火的“寶藏大省”。透過“東方甄選”的講述,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山西這片熱土上凝結的深厚文化底蘊。在浩如煙海的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三晉大地同樣星光熠熠,文明璀璨。我們更應以書為媒,跟隨先賢腳步,探尋城市文脈,傳承文化淵藪。
在文瀛城市書房的三樓,藏著一間名為“霜紅閣”的小小書閣,就是為了紀念太原人家喻戶曉的傅山先生。傅山,字青竹、青主,山西陽曲人,是明清之際著名的醫學家、思想家、書法家、文學家。他在中醫專科、制藥、養生等方面成就不俗,尤擅長內、外、婦、兒各科,其醫學著作《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廣為流傳、影響深遠,他在醫德方面垂范后學。就連太原名吃“頭腦”,也與傅山先生息息相關。
有說,明崇禎十五年(1642)前后,傅山先生曾在崛山圍山多福寺附近構筑青羊庵,入清后改名霜紅庵,是其專為讀書和著述而建。傅山先生最重要的作品也名為《霜紅龕集》,文瀛城市書房霜紅閣大略也由此得名。
霜紅閣內算不得寬敞,屋頂以筆走龍蛇的草書作飾,閣內最醒目的就是傅山先生的半身銅像和滿墻的書架,《霜紅龕集》《傅山全書》《傅山書法全集》等文集和詩詞書畫作品都展陳在此,吸引著不少研究傅山先生的學者前來造訪。
在書閣中,可以品讀傅山先生的作品。從工作人員口中了解到,太原的許多古跡都與傅山有關,我們更萌生出對這位傳奇人物的探究之心。竇大夫祠內有他少年時代的書齋“虹巢”,晉祠有其隱居的云陶洞。一生雅愛山水的傅山,為晉祠題書甚多,云陶洞匾額“云陶”二字,是他的得意之作,筆力遒勁,高邁奇古。他還為晉祠作詩,“霧柳霾花老眼憎,云陶隱睡拔雞鳴。晉祠三日無吟興,只憶觀瀾智勇生。”也有人說,讀懂了傅山,也許你就尋找到了太原的文脈。
順著扶梯拾階而上,還有一處以古晉陽八景——巽水煙波得名的“巽水閣”。“巽”代表八卦中的東南方,文瀛湖在城東南,曾吸引了大量文人雅士觀湖賞景、聚會觴詠,故稱巽水。文瀛湖雖沒有杭州西湖的廣闊壯觀,不似北京北海寧靜亮麗,卻也不失小家碧玉的清新。在閣上倚欄而望,文瀛湖上煙波浩渺,清風徐來,更有一番暢快感覺。“紛哉萬象神理共契,偉矣前修情采自凝”書閣外的門柱上,一副楹聯引發了大家對閣內館藏書品的好奇。果然,沒有辜負大家的期待,巽水閣內藏著《四庫全書(珍藏版)》和《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大部頭典籍。《四庫全書》是清朝乾隆年間編纂的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總集,對保留和傳播中華古代文獻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百衲本二十四史》則是由商務印書館于民國初年在張元濟主持下推出的影印版“二十四史”,曾被史學界一致公認為“中國最佳全本正史”,是中國史學上的一座豐碑,具有極高的版本價值、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在巽水閣,我們能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也看到了厚植于此的城市文脈和堅定的文化自信。
共享空間 增添文明厚度
一座城市書房,一座精神港灣。
文瀛城市書房占地面積450平方米,藏書1.5萬冊,融文化藝術、體驗休閑、傳播交流、創意景觀于一體。不管是靜謐的夜晚,還是陽光和煦的下午,來這里坐坐,品一杯咖啡或茶,讀一本書,是對身體和靈魂最好的滋養。
周末的午后,市民陳女士捧著一本《長安的荔枝》在文瀛城市書房里看得入迷,沉浸在書本的世界里,早已忘記了時間。去年秋天,她晨跑時,無意間發現公園里的城市書房,這里就成了她下班后、周末時的“第二客廳”,時常約朋友們一道來看書。
這里還是8歲的小榮和妹妹放學后的“第二課堂”。放學后,兄妹倆背著書包到城市書房來,找個書桌安靜地寫作業,懂事的小榮還會照顧妹妹。原來,兄妹倆的父母在公園附近開著一家小店,遇到繁忙時,無暇照看孩子。在城市書房里,孩子們有書籍的陪伴,有工作人員的悉心關注,父母很放心。
市民小劉在首都師范大學讀碩士,正忙著準備一場重要的求職考試。為了備考,她最近都在城市書房和家“兩點一線”活動。“家里瑣事太多,這里環境好又安靜,學習效率特別高。印象中,在北京三里屯見過一間類似的書房,想不到家門口的城市書房環境也不差。”城市書房里,還有不少跟小劉一樣復習備考的讀者。
一位常坐在角落靜靜抄書的老大爺,也吸引著工作人員的目光。老人話不多,來了書店,挑好感興趣的書,便開始了一天的“功課”。看他戴著老花眼鏡,一筆一劃認真抄寫,仿佛不愿打擾到那份專注,每次走過老人身旁,工作人員都是踮著腳。“有時上班沒看到大爺,交班時,還會特意問一下。”已經在新華書店工作了20多年的員工王姐告訴說,“我們特別喜歡這樣愛讀書、愛護書的讀者。在這種環境里工作,我們的素養也能得到提升。”
此前,王姐一直在新華書店五一路店上班,傳統門店日常工作就是售書、收銀、打包……時間久了,便少了新鮮感。去年6月,經過半年多的裝修改造,文瀛城市書房開始試運營,她調到“公園里”工作,讓不少同事“艷羨”。
45歲的王姐與十幾個“90后”年輕人搭檔,打理這家城市書房。幾個月下來,她發現僅僅完成導購員的工作,難以滿足城市書房的服務需求。導購員的角色已經悄然變化,看到有年長的或是帶孩子的讀者,大家會更加留意他們是否需要幫助。遇到初次來的市民或外地游客,會主動介紹城市書房的布局設計和公園里的看點。為了講好文瀛公園的歷史,大家閑暇時間還會找機會學習。即便是到外地旅游,首選景點也是當地的特色書店,回來還要交流分享一下可以借鑒的展陳或書目。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我們的水木書架,陳列的是《復興文庫》系列叢書和《山西文華》系列叢書,再往里是文創區……”“在這個位置取景,更適合拍婚紗照”“我們的書房西側是古晉陽八景之一的巽水煙波,能看到粼粼湖光和不遠處的單孔狀元橋,東側是曾被辟為太原市圖書館的‘卍字樓’……”“90后”員工小申對書店藏品和周邊景致娓娓道來。被評為“最美書店”后,不時有市民前來體驗、拍照打卡,還有情侶特意來拍婚紗照,工作人員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滿足公眾不同的需求。
不同于功能單一的傳統書店,文瀛城市書房是“實體書店+城市書房”的運營模式,由山西新華書店集團太原有限公司運營管理,這里除了是一家實體書店,更承載著文化綜合體的延伸功能,變化的是服務方式和閱讀理念,不變的是文化服務的溫度和深度。如今,城市書房的惠民底色更加鮮明,在小小一方天地間,閱讀、藝術、文化、游覽、休閑等功能有機相容,更加融入市民生活,展現出勃勃生機。
“悅”讀童年 種下愛書種子
“書是什么?”“書是人類精神的糧食,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神秘的太空,等待我們去探索。”星空閣中傳出孩子們的瑯瑯書聲。
4月21日,杏花嶺區新建路小學羊市街分校“校外閱讀實踐基地”在文瀛城市書房揭牌,不僅能為師生提供更好的閱讀空間和校外活動空間,也開啟了學校與新華書店校企共建的新篇章。
初來乍到,孩子們都被城市書房內既現代又有傳承積淀的空間和輕松的閱讀氛圍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在書架前瀏覽,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圖書,或是好奇地在書房的角角落落里探索。三年級的李矞同學沒想到,來過許多次的公園里,竟然藏著一個讀書的好去處,有好多她感興趣的書,放假后,一定要來看個夠。
4月30日,一場以“學英雄人物樹理想信念”為主題的“少年說”小學生啟蒙思辯匯在文瀛城市書房拉開帷幕,省城百所小學的孩子們通過即興演講、辯論賽,講述自己對理想信念的理解。
而我市優秀閱讀推廣人馬壯壯則精心準備著自己的每一份讀書推廣文稿,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為孩子們敲開閱讀世界的大門。
據文瀛城市書房負責人楊耀輝介紹,書房已與省城十多家中小學簽約,成為學校的校外閱讀實踐基地,不僅僅是讓孩子們有時間來讀書,參加書房特色活動,還會有許多優秀的閱讀推廣人走進校園薦書講書,把好書送進學校,讓學生感受讀書之美,閱讀之樂,更讓書香盈滿校園,用閱讀照亮孩子們的成長之路。
風和日暖時,幾個年輕人又有了“把書房搬到戶外”的念頭,在一個溫暖適意的周末,文瀛城市書房配合公園“一園一品”特色活動,精心策劃了“戶外游園圖書市集”,讓閱讀更加貼近大自然。家長和孩子或是挑選幾本兒童繪本,坐在公園樹下,品讀故事中的美好,共度親子時光,也會各自捧起書本,靜享陽光下的閱讀魅力。
夢幻聯動 探索“融合黨建”
歷史悠長的文瀛公園內,不僅古跡眾多,景致悠然,還有許多紅色記憶留存,匯集國家級、省級和市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是踐行愛國主義情懷,傳承紅色基因,開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首選之地。
文瀛城市書房南側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舊址紀念館。走上階梯,迎面便是彭真雕像及省立一中校門。省立第一中學是山西革命的紅色搖籃,山西黨、團組織的誕生地,山西傳播新文化的前哨陣地。中共早期黨員,山西共產主義啟蒙運動先驅高君宇、賀昌、彭真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此就讀并開展革命活動。山西省第一個黨組織——中共太原支部也在此成立。
從紀念館出來,跨過狀元橋,就是革命烈士紀念碑,碑立于五級臺基上,正面為國徽和毛澤東親題的“死難烈士萬歲”金字。碑頂為工農兵知識分子和婦女組成的銅像,工人高舉革命火炬勇往直前,象征著烈士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前赴后繼,貢獻了一切。1995年,此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離革命烈士紀念碑不遠,靠近公園北門處,能看到一座中西混合式二層建筑——勸業樓,孫中山先生曾五次在此演講,1986年,孫中山先生誕辰120周年之際,此樓被辟為孫中山紀念館,這里也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市民秦雪是一家企業的負責人,為了給公司的年輕人開展一次有意義的主題教育,五四青年節當天,她組織大家在中共太原支部舊址紀念館等基地參觀,參觀了館內眾多史料史跡,聽了革命前輩的光榮戰斗史,內心十分觸動。緊接著,一場飽含感情的分享會便在文瀛城市書房展開。“書本上的歷史,遠遠不如在現場看到實物來得震撼,我是土生土長的太原人,對家鄉的情感又加深了。”青年員工小孟這樣說。摒棄照本宣科的枯燥方式,充分利用有歷史有情節、有人物有場景、吸引力感染性強的特點和優勢,讓人們在景點中沉浸式學習黨的知識、接受黨性教育,讓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實起來、活起來……這種“基地+書房”的夢幻聯動,也讓黨建活動走出了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值得一提的是,文瀛城市書房還把推進全面閱讀與黨史學習教育相結合,通過講述革命故事、分享紅色經典,全面提升居民閱讀黨史著作的自覺與自信,營造“學黨史、知黨恩、跟黨走”的濃厚學習氛圍。
作為提升城市精神品位、涵養民族品質的“精神糧倉”,以豐富多樣的活動,拓寬愛國主義教育渠道,善用社會大課堂講好思政課,也是城市書房的應有之義。
立志潤人 成就“書香太原”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曾說:“如果你擁有一間書房和一個花園,你便擁有所需要的一切了。”如今,這個夢想在太原的城市書房就可以實現。晉陽湖城市書房、迎澤公園城市書房、文瀛城市書房……在公園里臨湖賞景,品茗讀書,“詩”與“遠方”可以兼得,成為全民閱讀打卡地、城市品質涵養地、美好生活目的地,尤其是去年才開放的文瀛城市書房,不到一年時間,接連捧回兩項大獎,累計接待市民讀者50余萬人次。
近年來,太原市新華書店在市委宣傳部的精心指導下,在市園林局、公園服務中心的大力支持下,積極滿足公共文化需求,提升實體書店“文化附加值”,建起了一批受到市民喜愛的城市書房。其中,已經開放的晉陽湖城市書房、迎澤公園城市書房、文瀛城市書房,藏書3.7萬冊;學府公園書房正在積極籌建中,很快就能與市民見面。未來,太原市新華書店計劃在省城的代表性公園內,共計建起10個城市書房,讓“公園+城市書房”成為城市文化新地標,營造“半城山水滿城書香”的文化氛圍。
隨著我市持續打響“書香太原”文化品牌,推動全社會形成“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良好氛圍,近年來,閱讀的種子隨著陣陣書香在并州大地茁壯成長,更顯枝繁葉茂。同時,豐富多彩的全民閱讀活動,也點亮了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一批設施完善、環境優雅、藏書豐富的城市書房在社區、企業和公園陸續開放。截至2022年底,我市建成了覆蓋城鄉的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目前,全市共有市級圖書館1個、縣級圖書館9個、鄉鎮綜合文化站46個、街道綜合文化站54個、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742個、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655個,市域內建成20座城市書房。
閱讀空間次第落成,全民閱讀蔚然成風。時時可閱讀、處處能閱讀、人人愛閱讀的生活方式,正在融入更多人的日常,芬芳的書香正涵養著太原人的精氣神。
從圖書館、書店到城市書房的變化,是一個城市文化發展的需要。過去人們能享用的公共文化空間只有圖書館、書店等,如今不斷涌現的城市書房內,除了閱讀,還可以有講座、展覽、讀書沙龍等“泛閱讀”活動,解決了公共閱讀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通過不斷延展公共閱讀空間,來到市民身邊,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城市書房成為溫暖城市、潤澤心田的文化符號和文化地標,讓文化軟實力變為不斷前進發展的硬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