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是國際盲人節。10月13日下午,《中國盲人行吟藝術——瞽傳曲藝的樣態和價值》在山西省圖書館開講、開唱。來自左權、襄垣、交城和太原盲校的10位盲人朋友,為讀者演唱了開花、蓮花落、秧歌、三弦書、快板書等10多個盲傳曲藝節目。鄉土文化學者劉紅慶主講。
劉紅慶首先闡述了“什么是行吟藝術”。他說,實際上,行吟藝術不獨是盲藝人的歌,但就純藝術性和影響力而言,盲人賣藝說唱的“瞽傳曲藝”,才是真正的“行吟藝術”。劉紅慶從《詩經》里的《有瞽》講起,講述了《詩經》和現存左權開花調中的有相似的比興手法。盲藝人劉紅權和王樹偉演唱了《太行山》《櫻桃好吃樹難栽》《親圪蛋下河洗衣裳》《會哥哥》等經典開花調。劉紅慶又從《清明上河圖》中的“瞽”,到明朝《蓮花落圖卷》,為讀者講述了瞽傳“蓮花落”的歷史。劉紅權和張建忠分別演唱了太原蓮花落《立竿見影》和《發財養豬》。劉紅慶講述了上黨地區的盲傳鼓書上黨鼓書和襄垣鼓書,盲藝人們隨之表演了鼓書名段《馮奎賣妻》和《反菜園》。盲藝人王樹偉和呂志寬分別表演了三弦書《百歲觀花》和《差不多》。劉紅慶接著講述了“盲人宣傳隊”的歷史,他說,各縣曲種不同,但都在太行山核心區域內生活,尤其是抗戰年代大家有了共同的使命:為抗戰而歌。劉紅權、王樹偉現場演唱了抗戰民歌聯唱,王顯萍演唱了襄垣秧歌《小二黑結婚》片段。